旺旺娱乐平台

新闻动态

明朝最强太后,居然还有人敢用刀枪对着她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2:06    点击次数:111

明朝的最强太后,到底是谁?有人肯定要说,必须是朱元璋的马皇后。但注意,我们今天说的是太后,不是皇后。

马皇后

马皇后的确有贤后的美誉,但因为她去世得比老朱还早,所以终其一生,无论多优秀,她也只能是皇后,而不是太后。

所以如果就太后的这个维度来说,大明最强的就有且只有一人,明仁宗朱高炽的老婆张太后。这位从世子妃到太子妃到皇后,再到太后,最后到太皇太后的奇女子。

算上建文景泰明朝一共就16名天子,而这老太太就见过其中的7位。爷爷朱元璋、公公朱棣、丈夫朱高炽、儿子朱瞻基、孙子朱祁镇与朱祁钰。

如果再多活四五年,曾孙成化帝朱见深,都有机会去抱上一抱。可以说整个明朝的中前期,这位张太后是全程参与其中的。

展开剩余84%

不得不提电视剧《大明风华》,其中有段剧情实在让人难以理解。在 “夺门之变” 中,石亨带着一帮人,手持刀剑长枪,竟然指着正步履蹒跚走向宫外的张太皇太后。真搞不懂导演怎么想的,前面剧情拍得还行,结尾却出了这么个大纰漏。

从历史事实来看,张氏在朱祁镇15岁那年就去世了,根本不可能出现在 “夺门之变” 现场。退一步讲,就算张皇后长寿,以她的威严,当年王振见到她都像老鼠见了猫。

有她在,“土木之变”、朱祁镇被瓦剌俘虏这些事根本就不会发生。没有 “土木之变”,朱祁钰就不会登基,“南宫七年” 和 “夺门之变” 自然也就不会在历史上出现了。

再进一步说,就算老太太不管事,到了 “夺门之变” 那天,就凭她老祖宗的身份,谁敢拿枪指着她?

她可是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,亲自赐婚给仁宗的媳妇,还参与过靖难之役,在老公朱高炽身边守过北京城,现在大家待的北京城,就是她从李景隆手上保下来的,啥大风大浪没见过。

要是有人敢拿刀剑对着她,朱祁镇不诛他九族才怪。有人可能觉得朱祁镇不一定这么做,可要是不这么做,“夺门之变” 就白夺了。

各地藩王和当年靖难的功臣子弟,肯定会打着 “清君侧” 的旗号,把朱祁镇从还没坐热的龙椅上拉下来。

其他詹字辈的藩王和他们众多祁字辈的儿子,都得叫张氏母后、奶奶。要是没有张太皇太后,朱高炽这一脉子孙还不知道在哪呢。

张太后

张老太太可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只会无理取闹,她可不只是个贤后。可以说,要是没有她,明仁宗很可能没机会登基,朱瞻基、朱祁镇父子俩也未必能坐上紫禁城的龙椅。

大家都知道,永乐年间朱棣在选继承人时,对朱高炽和朱高煦一直摇摆不定。从个人喜好来说,朱棣更喜欢老二朱高煦,觉得他像自己,对性格偏软、身体还有残疾的老大朱高炽不太待见。

一般认为,后来朱棣因为看好朱瞻基这个好圣孙,又考虑到仁宗长期监国,更适合平稳过渡,才没废朱高炽。

但这是永乐中后期的情况。要是把时间线拉回到靖难刚结束时,那时朱瞻基还是个娃娃,仁宗也没监过国,根基不深,之前说的那些理由就不成立了,朱高煦占据很大优势。

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当时还是太子妃的张氏发挥了大作用。她把公公朱棣、婆婆徐皇后哄得特别开心,这才让丈夫的太子之位稳固下来。

《明史》

《明史》记载,“后始为太子妃,操妇道至谨,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”。别小看仁孝皇后徐氏,她是徐达大将军的女儿,是朱棣的青梅竹马和一生最爱,她去世后,朱棣再没立过皇后。

只要徐婆婆护着大儿子和儿媳妇,朱棣就不敢乱来。就这样,仁宗挺过了最难熬的四五年。

朱高炽登基后,在位时间不到一年,关于张皇后的记录不多。但《明史》里的描述很惊人,说 “极立为后,中外政事莫不周知”。

张氏怎么突然从只能哄公婆开心的贤内助,变成女强人了呢?其实原因很简单,这里的 “中外” 不是现代说的中国和外国,而是指宫内和宫外,也就是后宫管理和朝政处理。

后宫的事她清楚好理解,因为永乐朝徐皇后去世早,作为太子妃,张氏常年协助朱棣的宠妃王氏管理后宫,很有经验。

朝堂上的事,张太后能驾驭,是因为朱棣常年在外打仗、视察紫禁城装修,基本不着家,太子朱高炽留守南京监国,是大明实际控制人。

朱高炽身体又不好,张太子妃就得协助丈夫,经过十几年历练,她自然就懂了很多。多年的耳濡目染,让她积累了政治智慧。

仁宗弥留之际,她迎来了高光时刻。当时大家都知道,仁宗驾崩,汉王朱高煦肯定会有动作。但这是老朱家私事,群臣不好做主。

面对躺在床上的丈夫、远在南京的儿子朱瞻基,还有虎视眈眈的小叔子朱高煦,张氏非常冷静地做出一系列决定。

《明实录》

一方面,像《明实录》写的 “宫中以上未还,密不发丧”,隐瞒仁宗死讯,等朱瞻基回京;另一方面,“太后密令公留左襄王监国”,让杨士奇辅佐襄王暂时监国。

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,没给朱高煦机会,这才有了宣宗躲过伏击顺利登基。要是没有张氏那几天的当机立断,大明王朝走向还真不好说。

宣宗初期,治国经验不足,“中外政事莫不周知” 的张太后就承担起承上启下的责任,“军国大义多炳听裁决”,大事都由她拍板。

不过这种情况没持续太久,宣宗能力不错,从宣德三年后,张太后主要就负责后宫管理和祭祀这些事。可不幸很快降临,张氏白发人送黑发人,宣宗在位仅十年,30多岁就去世了。

当时朱祁镇不到10岁,主少臣疑,大明之前又没有天子幼年继位的先例,朝野上下就传言会不会兄终弟及,之前监过国的朱瞻墡似乎是不错人选。这时,已经是太皇太后的张氏召集众人,指着9岁的朱祁镇说 “此新天子也”。

再看电视剧里 “夺门之变” 那段,朱祁镇手下拿枪指着张太皇太后,就更荒诞了。追根溯源,朱祁镇最初的皇位合法性就是张老太太给的,他们哪敢在她面前放肆。

英宗继位后问题不断,一般幼主临朝需要有人垂帘听政,明朝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,本应遵循古制。

但面对巨大权力诱惑,张太皇太后拒绝了,她说 “勿坏祖宗法”,遵循朱元璋后宫不得干政的要求,从没出现在朝会上,只是和内阁讨论重大问题,更多精力放在后宫管理上。

这就导致王振在老太太活着时没什么地位,一放肆就被张太皇太后教训,不是被宫女拿刀剑架脖子,就是被打骂,日子过得很惨。正统七年,张氏病故,7年后 “土木之变” 爆发,大明开始由盛转衰。

都说成功男人背后有默默付出的女人,对张氏来说,应该是大明朝中前期那么多成功男人背后,都有她这个默默付出的女人。

她历经六朝,见过七位天子。虽然在太后领域,她比不上西汉吕雉、北魏冯太后、大周武则天、辽国萧燕燕、北宋刘娥这些强势人物。

但在孝顺公婆、辅佐丈夫、教育子孙方面,明明有能力涉政,却甘做绿叶,对娘家人也不偏袒照顾,在贤后领域可以说做到了极致。

要是明清天子给儿子选老婆,张太后绝对是最好的模板。那些有雄才大略但强势的,看看故事就好,真娶回家,说不定是请了个祖宗。

发布于:山东省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